云溪一道绕村流,密树疏篁夹岸幽。傍分沟洫膏农亩,曲引江潮鉴画楼。
溪上衣冠数百家,家家园圃种桃花。因风忽散千丛锦,映水时窥一片霞。
别筑溪亭临水住,粉壁朱窗小桥渡。钓艇谩劳渔父寻,花堤似入仙源路。
日出烟皋农务繁,风清竹下桔槔喧。耕凿但知尧日月,居人能说汉乾坤。
本藉桑麻为世业,更传经史与儿孙。处处书声连薜荔,年年生事满田园。
鱼跃芹池新浪活,燕巢水槛旧坭乾。灌芝浇桂随宜汲,泛月流云自有源。
别溪多年今又去,溪水留君君不驻。嬥嬥干旄村里出,填填车马溪前度。
老稚牵衣劝莫行,溪田数亩好春耕。回看社外桑榆景,转念溪边花鸟情。
行人不语步迟迟,富贵逼人诚有之。殷勤为扫溪头石,待我功成理钓丝。
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