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读老杜诗集

王令 王令〔宋代〕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後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杜甫的诗作气势磅礴,精妙处后世无与伦比;他得轻的时候却是平庸度过,不被人赏识。
他的诗作取得巨大成功,是他发奋努力的结果,并不是所有写诗的人都应该穷苦一生。
杜甫的一生中,有描写刻画人间事物与自然景多的诗篇三千首,诗篇灿烂辉煌光照天地已有四百得。
身后虽有大名,但生前却寂寞、困顿,最后只在耒阳江边留下了一丘孤冢。

注释
老杜:指杜甫,唐代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气吞:《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多写实际生活,能反映当时社会面貌。杜甫的名篇“三吏”“三别”《羌村三首》等可比《国风》;《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哀王孙》等作可比《小雅》;《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述怀》《生衙行》等篇可比《大雅》,作用或有过之。故曰“气吞”。
妙无伦:精妙处后世无与伦比。
碌碌:平庸无能。
诗与穷:穷与工的关系,古人议论甚多,这是作者的看法。
镌镶(juān chán):雕刻,塑造。
物多:指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形多。
三千首:言杜诗内容非常丰富,数量之多。杜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
“惟余”句:唐大历五得(770),杜甫因避乱打算去湖南郴州依靠舅氏崔伟,行到耒阳时,因贫病交迫,不幸就死在船里,被草草埋葬在耒阳江边。直到四十多得后,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把他的灵柩运回河南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安葬。此句是悲叹杜甫一生,贡献如此大,却最后只在耒阳江边留下了一丘孤冢。

赏析

  这首《读老杜诗集》七言律诗,是诗人阅读杜甫诗集后的感慨,既高度评价了杜甫诗歌的赫赫成就,也对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

  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全诗寄慨深沉,双赞颂为主,而以叹惋惋悲愤的心情出之。几千年来,有许多伟大的作家,多不能得志于当世,杜甫是其中之一。王令借此诗代鸣不平,所以有一种傲兀之气,跃然纸上。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绝伦,无人能比的程度。然而杜甫在当时却被认为是碌碌无奇,虽有绝代的才华,并不能为时所用。《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都是写实的诗篇,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面貌。杜甫的名篇《三吏》《三别》《羌村三首》等作,类似于《国风》《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哀王孙》等作,可比《小雅》;《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述怀》《彭衙行》等篇,可比《大雅》。所以在杜甫身后,元稹、白居易、韩愈、杜牧、李商隐等诗人,无不对杜诗倍加赞扬,杜诗对后世影响之大,也是无与伦比的。杜甫在世,遭遇坎坷,生活极端困苦,像《同谷七歌》写他自己“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像《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感叹“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都可以说明他的一生大多在乱离穷困之中度过,并不为当时所重。王令用这两句概括杜甫的一生,用意是极为深沉的。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诗三百篇,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话,杜诗也是如此。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历史上有不少英雄豪杰,他们在没有乘时而起以前,极度穷困,如韩信乞食淮阴,伍员吹箫吴市,他们都不是诗人,也一样的穷困,可见“诗道可穷人”不是确论。有些诗人如曹植、谢灵运、谢朓等人,诗也写得很好,却不因“穷而后工”。足见“穷而后工”之说,至多也只能有部分的道理;尽管工诗者以穷人为多,“诗道可以穷人”的说法,王令是极不赞成的。

  “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两句是王令诗中被公认的名句”三千首”是约数,杜甫现存的诗歌,只有一千四百多首,但这些诗篇牵涉的内容极为广阔,诗人忧国家之所忧,痛人民之所痛,面对复杂艰虞的社会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揭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杜甫对于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的同情;对于国家的命运,有着真挚的关心,不管自己生活多么困苦,而忧国忧民的热情,始终没有衰歇过。除了上述诸种主题以外,即使是吟咏自然景象,怀念亲友,咏史怀古,题画、论艺、论诗、论字,也都有杰出的诗篇。因此“镌镵物象三千首”这句,是颇能概括杜诗的内容的。“四百春”也是举其大数,由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杜甫成年计起,至王令在世的1059年(宋仁宗嘉祐四年),约近四百年,杜甫的诗歌引起后世的崇拜和共鸣,激励着一代一代的爱国者。“照耀乾坤四百春”这句,是王令发自内心的崇敬的声音。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滨。”是王令对于杜甫的悼念和感叹作者感叹杜甫虽然大名辉耀后世,诗篇流传千古,但是这“千秋万岁名”,毕竟是“寂寞身后事”。据《旧唐书》及其他有关记载,杜甫在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直到四十三年之后的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把灵柩运归,安葬在今河南偃师西北的首阳山下。诗人的遗体,在王令写诗的时候,已经不在耒阳了。所以有“惟余孤冢耒江滨”的感叹,这是就杜甫身后萧条的情况而言,以增加对诗人的悼念之情。▲

王令

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一毛不拔

邯郸淳邯郸淳 〔魏晋〕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赏析

【中吕】满庭芳_神仙有无?

谢应芳谢应芳 〔元代〕

神仙有无?安居华屋,即是蓬壶。榴花也学红裙舞,燕雀喧呼。水晶盘馔供
麟脯,珊瑚钩帘卷虾须。吹龙笛,击鼍鼓,年年初度,长日尽欢娱。
  横山翠屏,藏龙古井,走马长汀。四时花竹多风景,胜似丹青。好儿郎天生
宁馨,好时节日见升平。氛埃静,年年寿星,光照望云亭。
赏析

【正宫】塞鸿秋_苏卿写下金

刘庭信刘庭信 〔元代〕

  苏卿写下金山恨,双生得个风流信。亚仙不是夫人分,元和到受十年困。冯
魁到底村,双渐从来嫩,思量惟有王魁俊。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

薛昭蕴薛昭蕴 〔唐代〕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赏析 注释 译文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

毛滂毛滂 〔宋代〕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赏析 注释 译文

梦江南·红茉莉

屈大均屈大均 〔清代〕

红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缕抽残蝴蝶茧,钗头立冬凤凰雏。肯忆故人姝。

赏析 注释 译文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逸气轩眉宇。似王良轻车熟路,骅骝欲舞。我觉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龙云雨。时与命犹须天付。兰佩芳菲无人问,叹灵均欲向重华诉。空壹郁,共谁语?
儿曹不料扬雄赋。怪当年《甘泉》误说,青葱玉树。风引船回沧溟阔,目断三山伊阻。但笑指吾庐何许。门外苍官千百辈,尽堂堂八尺须髯古。谁载酒,带湖去。
赏析 注释 译文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赏析

鹧鸪天

邹应龙邹应龙 〔宋代〕

寿母开年九十三。佳辰就养大江南。缇屏晃耀新宁国,绣斧斓斑老朴庵。
倾玉斝,擘黄柑。两孙垂绶碧于蓝。便当刊颂崆峒顶,留与千年作美谈。
赏析

画堂春

石孝友石孝友 〔宋代〕

寒蛩切切响空帷。断肠风叶霜枝。凤楼何处雁书迟。空数归期。
□□沈腰春瘦,却成宋玉秋悲。又还辜负菊花时。没个人知。
© 2023 古诗词大全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