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不动寒籁枯,太守示我溪山图。荒烟乱木去苍郁,直从造化争元枢。
其中微妙不可说,但觉精采澄眉须。生龙活虎木公鼎,翠旌孔盖瑶台姝。
沈心刻目相其笔,可与领略皆皮肤。百金市此八珍脍,凤脔麟炙无郇厨。
东邻咫尺道人墓,乃设旨醴陈生刍。天光袅袅梅华敷,寒香在几云模䊀。
空山若或降神驭,长髯大袖旁睢盱。五百年来几易姓,太平喜见今黄虞。
昔时祅骑恣毒掠,券台馁鬼愁戈弧。禅龛古骨幸完保,敢望意外留区区。
谁料此画出尘劫,墨虽已槁神常腴。若玺存汉璧归赵,夜光不掩骊龙珠。
灵应对卷雪悲涕,亦复大笑欢胡卢。道人当日闭门画,客屦阒寂愁妻孥。
安知落墨透千载,后之学者皆其徒。沈唐文祝瓣香奉,奚论望瓒痴且迂?
因知设祭例非创,幽明欣合同节符。想当斋盥肃稽拜,篱麋林鸟为恬愉。
疏钟落日城之隅,牛羊上垄冬草芜。明春倘复续兹典,愿从勷祀冠裳俱。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